立法會要實幹者而非「接龍」老手

施章/時事評論員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即,一批「老神仙」級議員紛紛宣布退場。他們有人自言「功成身退」,有人表示「另有發展」,但細看某些議員的「退場表演」,才發現原來未必歲月催人老,而是態度爛到冇人要。

在昨日本屆立法會最後一次大會會議當中,70歲的張宇人議員在會議上玩起手機「接龍」遊戲,這場荒誕劇終於撕開了某些「資深代議士」的遮羞布——或許他們不是輸給年齡,而是敗給了「我不在乎」的傲慢。作為飲食界「資深代議士」,張宇人曾以「業界喉舌」自居,但近年卻在會議上不止一次上演「手機接龍」大戲,與會議廳內其他議員辯論時的嚴肅形成荒諷對比。

這種態度背後,是某些議員將代議士身份異化為「業界特權證」的扭曲邏輯。他們似乎認為,只要頂著「某界代表」的頭銜,便自以為高人一等,可以在立法會內外橫行無忌,討論醫療政策時大談飲食業困局,審議環保條例時強調酒樓成本,甚至在關乎全港的議案中公然要求「特事特辦」。當代議制被簡化為「界別利益交換所」或「特權增倍鏡」時,某些議員的責任感便隨著任期增長而持續貶值。

張宇人們的傲慢,在提案戰場上暴露無遺。今年三月一次大會討論當中,張宇人原本提出題為「檢視中小學以小班模式教學的成效」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但他在會上以議案被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提出的修正案「騎劫」為由,決定不作動議。這一幕被輿論譏為「舊人欺負新人」,折射出立法會內的「資深霸權」風氣:某些議員將任期長短等同於話語權分量,把經驗積累異化為「我說了算」的特權。

資深變成固執的代名詞,立法會便有可能從「議事堂」退化為「老人會」。這種情況不單在張宇人身上出現,論資排輩的風氣實則是香港代議制困境的縮影。這種情況早已背離了代議士的核心價值——代表整體利益而非界別私利,維護公共福祉而非個人權威。因為這個地方是特區的立法機關,而不是宗族的祠堂。

當某些議員將會議當成遊戲場、炒股場,反映出作為立法會議員,年齡從來不是最大問題,議員的態度才是至關重要。

話說回來,張宇人稱職不稱職?就由諸君自行判斷了。畢竟,香港需要的不是會玩「接龍」的議員,而是能為城市發展「接龍」的實幹者。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