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老將讓賢 政壇新風值得期待

翊君/時事評論員
香港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尚未開始,政壇已迎來一場引人注目的人事更迭。截至10月13日,已累計超過10名現任議員宣布不再競逐連任,其中包括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行會成員張宇人、陳健波、林健鋒等資深議員,以及僅任職一屆的「新丁」議員如林素蔚、張欣宇、周文港。這場自發性的代際交替,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及香港由治及興的新形勢下,不僅體現議會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更折射出香港政治生態的優化,為邁向良政善治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立法會「更替」規模顯著,12名年過七十的議員中已至少有6人退場,多名資深議員均以「交棒青年」為核心理由。例如,73歲的林健鋒強調希望「讓年輕有志之士發光發亮」;72歲的易志明呼籲「讓更多有心有力的年輕人進入議會,為香港經濟民生打拼」。這些表態顯示議會正主動為年輕從政者創造空間,推動政治人才梯隊建設,年輕一代的加入,有望為議會帶來創新思維與更貼近社會需求的視角。
今次部分資深議員的退任決定,凸顯立法會議會風氣與權力的健康轉型。多位議員退場,既有個人原因,也有對公共職責的考量。例如,林健鋒表示「適合人選處理不同工作」;易志明則在13年任期後,選擇「在不同崗位繼續為業界發聲」。這反映了議員對代議士角色的認知已超越個人職位,更注重持續貢獻社會。
誠然,資深議員對議會運作、規則和程序都有相當了解,但回顧過去,香港的議會中確實存在「論資排輩」的現象,外界一直有一種「愈資深愈坐得穩」的觀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制派過去廿年的「新舊交替」實踐當中,讓年輕人接棒、以舊帶新的做法是一個良好的政治實踐。新一屆立法會大有可能實現這種新舊交替,是香港政治文化的一股新氣。
隨着議會結構更新,未來議員背景將更趨多元,有助於應對香港經濟轉型與區域融合的挑戰。預期新一屆立法會將有更多不同背景和專業領域人士加入,多元化的人才布局契合香港在灣區建設、產業升級等領域的需求。事實上,在經濟環境尚待復蘇及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必須展現卓越的專業能力與前瞻的戰略眼光,這種能力與大局觀,是「愛國者治港」原則能否從政治理念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能力,因為香港的確需要這類精通新型經濟、融入國家發展政策的人才,而年輕化與專業化結合,將為政策制定帶來更切合實際的主張。
立法會的人事更替,既是「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必然進程,也是香港政治文化成熟的標誌。通過新老傳承、讓賢文化與人才多元化的三重實踐,香港立法會不僅為年輕從政者提供舞台,更強化了代議士對公職責任的認知。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