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管制升級 中國盡展反制實力

施章/時事評論員
中國商務部昨日連發四項涉及稀土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公告,涵蓋原料、設備、技術等關鍵領域,以及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技術實施逐案審批。一系列舉措不僅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之舉,更是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與戰略主動權。
此次管制的核心目標非常清晰,就是切斷關鍵技術對外部勢力的依賴,同時防範稀土資源被用於威脅中國安全的領域。例如,對14納米以下芯片、256層存儲芯片生產設備的出口管制,直接瞄準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七寸」。這些高端芯片是人工智能、5G通信等戰略技術的基石,美國亦曾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對華出口相關設備。如今,中國通過稀土管制反制,意味着美國必須重新評估對華技術脫鈎的代價。
更值得關注的是,管制明確覆蓋「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當前,AI技術已深度融入無人機、導彈制導等軍事領域,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其管制措施將直接影響依賴中國稀土的軍事裝備研發。這種「以資源控技術」的策略,既是對美國「卡脖子」手段的回應,也是對全球軍事技術擴散的主動管理。
長期以來,美國通過芯片禁令、實體清單等手段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試圖維持技術壟斷。然而,中國此次稀土管制升級,標誌着戰略主動權的轉移。數據顯示,全球7大工業國(G7)的稀土磁鐵、電池金屬等材料高度或完全依賴中國,日本90%以上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這種依賴關係,使中國在資源領域具備「反卡脖子」能力。例如,美國若想完全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需重建開採、冶煉、分離等全產業鏈,但這一過程至少需10年時間,且成本高昂。而中國通過管制,可直接影響美國軍工企業、芯片製造商的原材料供應,迫使其在技術封鎖與產業合作間重新權衡。這種「以資源為槓桿」的反制策略,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此次管制升級,不僅是中國對美國技術霸凌的反制,更是對全球技術治理規則的重塑。中國通過稀土資源管控,將技術競爭從「市場層面」延伸至「資源層面」。這種轉變意味着,未來全球技術競爭將更依賴基礎資源的掌控力,而非單純的技術優勢。對於G7國家而言,過度依賴中國稀土的風險已暴露無遺。美國若繼續推動對華技術脫鈎,可能面臨「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困境,其軍工、芯片產業因稀土短缺而成本飆升,最終最嚴重損害的反而是自身競爭力。
中國稀土管制升級,是實力與戰略的雙重體現。它既是對美國技術霸凌的精準反制,也是維護國家安全與國際秩序的「大絕招」。在全球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以資源為槓桿,不僅守住了自身發展底線,更為全球產業鏈穩定提供了「中國方案」,其戰略主動權將進一步鞏固,而任何試圖通過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終將因資源依賴而落空。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