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兩史」課程 築牢家國情懷根基

羅展恒/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時事評論員
歷史學習是培養國民家國情懷、正確歷史觀的重要一環。近日,教育局向學校發出通函,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這一舉措是順應新時代發展、加強學生國民意識與國家觀念的關鍵一步,對於香港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發展意義重大。
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肩負着讓學生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及家國情懷的重任。現行高中兩史課程自2009年實施至今已超16年,隨着國家發展、社會轉變和學生學習需要的變化,優化工作確是刻不容緩。據教育局公布的資料顯示,此次優化是對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強化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重點的積極響應,也是為滿足學生多元學習和發展需求,提升教學效能與學習成效。
是次優化後高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的焦點,是加強改革開放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發展的認識。通過課程學習,香港學生能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如何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例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學生們通過學習這段歷史,能打破以往對國家發展的固有偏見,認識到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歷史邏輯和正確的政策引領。
另一方面,優化課程能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從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的成立,再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再到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中國共產黨始終引領着國家前進的方向。香港學生通過學習,能明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近百年中國的概況和困難處境,中國才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從而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和愛國觀念。
優化高中歷史科課程則加強了世界史與國家歷史的聯繫,也是對過往中史和世史長期以來「相互割裂」一次填補,平衡並突顯兩科「兼容並蓄、內外聯通」的互補特色。學生能從宏觀角度了解近現代世界史和國家歷史的主要發展,明白國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作用和貢獻。以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為例,學生們能認識到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這有助於他們了解國家與世界的歷史與發展趨勢,以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培養廣闊的世界觀。
歷史教育是塑造學生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板塊。優化後的兩史課程,將培養出具備愛國精神、中華文化素養和廣闊世界觀的香港新一代,讓他們掌握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國家繁榮和香港穩定貢獻力量。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