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警告:台灣問題是中國紅線中的紅線

據《華爾街日報》9月19日消息,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接受專訪時警告稱,特朗普政府上任後,國際社會將進入一個「充滿大量不可預測性」的時期,呼籲各國履行「集體責任」以避免衝突。他指出,台灣問題是亞洲地區的「閃點」之一,也是「中國紅線中的紅線」。

報道提及,隨着美國重新審視其全球角色,特朗普政府提高關稅並要求盟友更多自衛,黃循財看到一個不確定性和衝突風險日益加劇的未來,因為支撐該國快速崛起繁榮的國際貿易與安全架構開始瓦解。

「作為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之一,新加坡在一個難以預測的世界中航行,」報道稱,在特朗普政府重新思考其貿易和安全政策之際,新加坡正在加深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我們將迎來一個充滿大量不可預測性的時期,」黃循財表示,在未來幾年,「世界將更加多極化、競爭激烈、協調性更低」,新國際秩序的轉型很可能「非常混亂、非常艱難」。

黃循財提到,根據歷史經驗,此類規模的地緣政治轉變往往「只能不幸地通過全球衝突解決」。他警告稱,為避免重蹈覆轍,所有國家都應履行自己的「集體責任」。

黃循財稱:「到處都是閃點(flashpoints)。你可以看到世界上的暴力和衝突在增加。隨着美國的後撤,各國可以更肆無忌憚地違背國際法,且面臨更少的後果。」他說,對於像新加坡這樣人口約600萬、領土相當於紐約市面積的小國來說,這構成了潛在危險的環境。

他進一步表示,在亞洲,最大閃點之一是台灣問題。他警告稱,「如果台灣爆發什麼事件,整個亞洲都會被捲入」,並將對世界造成災難性後果。

據黃循財所稱,美國和其他國家不能單單專注於威懾中國大陸「武力奪取台灣」,還要威懾台灣當局的「台獨」行為。他將此描述為「中國紅線中的紅線」。

對於台灣問題,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中方絕不容許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插手台灣問題。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最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

報道稱,新加坡與美國保持着深厚安全聯繫,將約3%的國內生產總值投入國防,採購美國戰機,並在美國訓練的飛行員駕駛大量F-16和F-15戰鬥機。

但在特朗普政府上任後,新加坡開始與美國保持安全聯繫的同時,加深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

黃循財表示,新加坡一直支持美國更多參與亞洲地區事務,但也希望走中間道路。他說:「我們許多人希望創造空間,讓我們擁有自治、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被強迫選邊站。」

9月早些時候,新加坡與挪威、新西蘭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13個中小規模經濟體,成立名為「投資與貿易未來夥伴關係」的倡議。黃循財稱,新加坡希望擴大這一倡議,並激活其他貿易集團和協定,「與志同道合國家合作,維護並強化貿易的多邊框架」。

黃循財表示,他預計貿易格局將隨時間變化。但他樂觀認為,新加坡將仍是全球商業的重要樞紐。他同時指出:「中國的優勢在於其市場規模、深厚工程能力和極快的迭代能力,短期內沒有其他國家能取代。從長遠看,可能會有更多製造業轉移至其他國家。」

今年4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夥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貿易夥伴徵收更高關稅。東盟國家中唯一對美貿易保持逆差的新加坡,也「未能倖免」,被美國徵收10%關稅。

針對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關稅一事,黃循財當時表態稱,美國不應該向新加坡徵收任何關稅,他感到「非常失望」,美方的所作所為「不是能對朋友做出的事」。

黃循財提到,兩國間有自由貿易協定,而且新加坡從美國購買的商品比美方自新進口更多。因此,「若美國的關稅真對等,並且是針對那些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那就不應該向新加坡徵收任何關稅」。

《華爾街日報》提到,特朗普關稅戰對新加坡的影響較為溫和。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GDP同比增長超過4%,貿易流量和商品出口保持韌性。然而,如果貿易緊張局勢加劇,這一情況可能迅速改變。

黃循財仍表示憂慮。他提到,製藥和半導體是新加坡兩大出口品,美國政府至今尚未確定相關稅率,而且「沒人能說幾個月後這個『基準關稅』會更高還是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