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出席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會 指港產業結構需改變

經濟發展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重點之一,而健康的產業結構是經濟良性循環的根基。李家超在昨日出席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會時,坦言香港產業結構多年來「沒怎麼動過手術」,所以好的行業一直發展,較弱勢的行業就變得要經常扶持。新一份施政報告透過多元措施,在不同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包括引入不同產業,以改變產業結構;投入科技、AI等等。這些產業既能為香港吸引投資者,提供科研人才等需要專業知識的高質量工作崗位,也涉及一般勞工皆可勝任的生產線崗位,有機會帶來龐大產業鏈和市場,「通過政策實踐,疏通紅利轉化的樽頸,縮短效益實現的時間,讓更多市民更快、更多地受惠於經濟發展。」
李家超在開場發言時表示,新一份施政報告分別以「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和「產業發展和革新」兩個專章闡述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和產業革新方面的策略部署和具體行動。
他強調,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具有龐大潛力。經過特區政府過去三年的努力,北都的基本規劃已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期,是提速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故決定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包括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程序,拆牆鬆綁,以新思維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包括推動大學城建設,以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等。同時,特區政府會引入和培育產業,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以更快、更靈活的方式與產業商討落戶細節,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優質職位及提升生產力。
新一份施政報告又重點闡述了香港如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驅動「引進來、走出去」和發揮「出海」平台作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以及繼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系列措施,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包括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等等。
在回應議員提問時,李家超表示,在經濟轉型下,一些金融、貿易等行業的收入已有所提升,然而香港的產業結構多年來未有顯著變化,即使有優勢的行業一直發展,較弱勢的行業卻變得要經常需扶持。因此,新一份施政報告以專章介紹特區政府各項產業的引入、本地培育措施等,促進產業多元發展,並引導更多資金來港投資等。例如,特區政府會引入一間本地沒有的歐洲飛機拆件公司,而有關產業鏈還可拓展上游、下游,如相關飛機的貿易、人才培訓,「之後整體的產業發展會很大,即1可以乘3乘4,不只是一間簡單的公司。這些就是我所說的高質量產業。」
談到施政報告支持醫藥、製造等相關產業發展,李家超表示,這些產業既能為香港吸引投資者,提供科研人才等需要專業知識的高質量工作崗位,也涉及一般勞工皆可勝任的生產線崗位,有機會帶來龐大產業鏈和市場。這樣本地勞工不用只從事服務業等本地主要產業,在面對經濟起伏波幅大的時候,能有更穩固的工作崗位,令收入更有保障,而社會對科技、AI的投入,也會促進不同行業高質量發展。
李家超強調,新年度施政報告是以多元措施在不同領域促進高質量發展,正如自己上任後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不是單單追求高回報率,而是要扶持香港要推動的行業,以創造更多就業;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至今共引進了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每間約帶來5億至6億元的投資,總共約500億元,能帶給香港市民更多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整份施政報告是在推動社會走向這個方向。當然,有些是直接,可以快點見到效果,有些可能間接,但方向是一致的。」
李家超昨日在一聯合電台節目中表示,新年度施政報告之所以會額外預留300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如推出11項措施加大支援全港中小企等,而不是花約300億元全港派發5,000元消費券,是為了從各方面刺激經濟。「如果我派5,000元消費券,將會花300億元,300億元是什麼概念,建成啟德體育園,就花了300多億元。換言之我用一次性的措施,去做一個消費券,還是在現有財政壓力下,用好這300億元去做其他東西呢,這是我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