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抗戰歷史 民進黨數典忘祖可恥

翊君/時事評論員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內,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投降書上簽字,標誌著台灣結束50年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是全體中華兒女浴血抗爭的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用生命鑄就的勝利豐碑。然而,民進黨當局近年來卻通過篡改教科書、污名化抗戰貢獻、禁止公職人員參與紀念活動等手段,系統性淡化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妄圖割裂兩岸血脈聯系。這種數典忘祖的行為,不僅是對歷史的背叛,更是對全民族犧牲的褻瀆。
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最終迫使日本於194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的回歸是抗戰勝利的直接成果。正如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所指出,台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任何勢力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然而,台島內的民進黨政府卻刻意回避這一歷史邏輯。他們將台灣光復簡化為「日本結束統治」,卻絕口不提殖民統治下台灣同胞遭受的「皇民化」迫害、語言文化禁錮與經濟掠奪;他們抹殺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貢獻,甚至污蔑中國共產黨「毫無貢獻」。這種選擇性失明,暴露了其「去中國化」的政治算計——通過否定抗戰史,消解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結,為「台獨」製造輿論空間。
民進黨當局對抗戰史的歪曲,早已形成一套系統性操作。在輿論場上,他們縱容「台獨」媒體將抗戰勝利歸功於「美國原子彈」,卻對14年抗戰中3500萬軍民傷亡、60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只字不提;在國際層面,他們勾連外部勢力,將台灣光復紀念活動污名化為「政治操弄」,卻對大陸邀請台灣同胞共襄盛舉的善意惡意阻撓。更令人憤慨的是,民進黨當局竟以行政手段禁止公職人員赴大陸參加抗戰紀念活動。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玩偶,而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庫。從林覺民《與妻書》的決絕,到抗日名將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的悲壯;台灣同胞秘密籌建抗日團體、保護抗日人士的壯舉,抗戰精神早已融入兩岸中國人的血脈。民進黨當局試圖用「台獨」敘事覆蓋這段記憶,無異於抽離民族的靈魂。
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當局的操作正產生現實危害。台灣青年對「八年抗戰」知之甚少,卻對「台獨」史觀深信不疑;台灣社會對殖民歷史的反思停滯不前,卻對大陸發展成就充滿偏見。這種認知錯亂,正是「台獨」勢力長期操弄的結果。
歷史不容篡改,真理不容歪曲。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兩岸同胞更應攜手捍衛歷史真相。對大陸而言,需持續通過史料展覽、口述史採集、影視創作等方式,讓抗戰記憶「活」在當下;對台灣同胞而言,需警惕民進黨當局的「認知作戰」,主動追尋被遮蔽的歷史真相。唯有如此,才能讓「台灣光復」的榮光永續傳承,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
民進黨當局在歷史問題上執迷不悟,終將被釘在民族恥辱柱上。因為,背叛歷史者,終將被歷史背叛。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