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院院士增選 16港科學家入圍創新高 林順潮何旭華等首入選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3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60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香港科學家共有16人(中國科學院14人,工程院2人)入圍增選有效候選人,院士增選的入圍人數及學科範圍再超往年,其中,45歲的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及新基石研究員何旭華,世界著名的臨床眼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眼科研究所林順潮等是今年新入圍的科學家。這顯示出兩地科研人員交流更加深入,以及兩院對香港科研人員的認可。
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2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於4月25日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各不超過100名。兩院公布入圍院士增選有效人選,此後將進行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增選大會選舉,選出新增選院士。
今年兩院院士增選的香港入圍人數再創新高。2023年的兩院院士增選中,香港共有11名科學家入圍,最終香港科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正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共有16位香港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醫藥衞生學部。其中,以入圍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的科學家人數最多,達5人。
具體入圍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的名單包括:香港大學何旭華、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入圍數學物理學部;香港理工大學黃維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帥志剛、香港大學孫紅哲、香港城市大學曾曉成和張華入圍化學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眼科研究所林順潮、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徐安龍入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香港大學宮鵬、香港理工大學史文中、香港城市大學王文雄入圍地學部;香港中文大學毛傳斌、香港理工大學王鑽開入圍技術科學部。在中國工程院方面,香港理工大學倪一清入圍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香港中文大學于君入圍醫藥衞生學部。
這16名香港科學家均活躍在兩地科研合作交流領域,其中多人已曾多次入圍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其中,45歲的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及新基石研究員何旭華,世界著名的臨床眼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眼科研究所林順潮等是今年新入圍的科學家。林順潮是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他多年投入內地扶貧除盲工作,同時也擁有眾多學術成果,他入選了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發布2025年全球頂尖科學家榜單。
何旭華是入圍的香港科學家裏最年輕的一位候選人,奧賽出身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後赴美深造。2008年回到香港,先後在港科大、港中大以及港大任職。2023年,他獲選首屆新基石研究員。他將基於對組合、代數、幾何上對稱性的獨特理解,探索李理論核心問題p進群的結構和表示論以及全正性理論,力圖對表示論、算術幾何及數論的研究產生重大推進作用。
此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再次強調了院士增選的工作紀律。中國科學院指出,有效候選人須嚴格遵守「靜默期」要求,從成為有效候選人至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前,除因履行職務職責參加工作單位內部、工作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境外會議活動外,不組織、不參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類會議和評審活動,包括但不限於學術會議、學術報告、項目評審、戰略規劃、諮詢評議等。此外,不得在各類媒體以提升知名度為目的進行虛假宣傳、片面誇大科研成就。
中國工程院強調,將堅持嚴的基調、嚴的標準,對候選人遵規守紀、學術學風、道德品行等方面進行了認真把關。後續,中國工程院將繼續積極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強化對候選人多方位審核,切實把好院士隊伍「入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