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細菌戰再添新證 有組織犯罪鐵證如山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於15日公布了一批侵華日軍細菌戰新罪證史料,總計3,010頁,影像194分鐘,照片312張,明信片12張,信件8張。史料內容涵蓋了日本侵華所謂的「防疫給水部隊」,內容上包含人事記錄、日常生活、病理解剖、攝影班、作戰手冊等,均為首次公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歷史不容置疑,真相必須銘記。」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說,本次公布的新罪證新史料進一步揭示了日本細菌戰犯罪體系,再次證明這是一場自上而下、有預謀、有組織的國家犯罪。
1933年,侵華日軍在哈爾濱設立第七三一部隊,秘密地進行細菌武器研製,準備並實施細菌戰。1936年5月,日本天皇裕仁頒布敕令,決定設立關東軍防疫部。同年8月,「關東軍軍馬防疫廠」在長春成立,這便是關東軍第一部隊。此後9年間,在七三一部隊的直接操控下,北京的華北軍防疫給水部(一八五五部隊)、南京的華中軍防疫給水部(一六四四部隊)、廣州的華南軍防疫給水部(八六四部隊)以及新加坡的南方軍防疫給水部(九四二部隊)相繼成立,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在海外建立的6支細菌戰部隊。
所謂的「防疫給水部」,表面上是協助作戰部隊進行「防疫」和「給水」工作,實則暗中開展細菌研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活人實驗,犯下了史無前例的反人類暴行,給多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截至日本投降前,其防疫給水部已達69支,包括47支師團防疫給水部、12支野戰防疫給水部、8支獨立防疫給水部,另有第八十九旅團防疫給水部和台灣臨時防疫部,織就了一張遍布亞洲的罪惡之網。
館長金成民說,此次公布的罪證,包括來自日本官方機構的罪證史料:七三一部隊《身上申告書》、一六四四部隊《留守名簿》、八六四部隊《留守名簿》以及日軍哈爾濱第一陸軍病院《身上申告書》。「這些檔案涵蓋成員姓名、出生時間、原籍、編入時間、此前所屬部隊等內容,是研究日本細菌戰部隊的核心資料。目前,日本以侵略為目的設立的6支細菌戰部隊的《留守名簿》全部入藏我館,成為揭露日本侵華細菌戰罪行,還原歷史真相最有力的證據。」
此次最新公布的七三一部隊《身上申告書》共記錄759人信息。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細菌與毒氣戰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金士成表示,這是目前記載七三一部隊成員的家庭構成、參戰調轉及戰後活動等信息最為翔實的檔案之一,是一項全新且珍貴的一手史料,是全方位認知七三一部隊「個人犯罪紀錄」的關鍵證據。
新公布的日軍哈爾濱第一陸軍病院《身上申告書》中,有一名叫岡田武夫的技術人員檔案顯示其前屬部隊是關東軍化學部。金士成介紹,就是我們常說的滿洲第五一六部隊,當時是一支化學戰部隊。「通過這個信息可以知道日軍哈爾濱第一陸軍病院同滿洲第五一六部隊有人員往來和互動,在研究日本生化部隊之間的關係和日本生化戰的體系,拓展了我們的學術認知。」
另外,本次公布的侵華日軍第一六四四部隊《留守名簿》共有兩部。第一部總計594頁,記載了2,826人信息,其中有6人來自七三一部隊。第二部共464頁,共記錄2,758人信息,其中有7人來自七三一部隊,以上名簿有大量人員重合。金士成說,「這是目前所見研究日軍第一六四四部隊規模、人員構成等問題最為完備的史料文獻。」
當天,《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遺址文物圖鑒》(中、朝、英、俄、日)圖書首發儀式於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報告廳盛大舉行。據了解,《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遺址文物圖鑒》內容包括七三一罪證陳列館幾十年來通過考古發掘、調查搜集、跨國取證、文物徵集等方式廣泛挖掘的七三一部隊罪證,本書不僅是陳列館對過去工作的總結和展示,也是對研究新成果的全面補充。
書中選取了20世紀五十年代拍攝的珍貴遺址照片和考古發掘現場的照片,重點收錄了2015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建設以來新獲得、新公開的文物史料,如到日本跨國取證時,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少年班原隊員長沼久夫提供的在七三一部隊期間的來往信件,社會徵集到的原七三一部隊診療部永山隊隊員市川所藏背面蓋有滿洲第七三一部隊永山隊印章照片等。這些進一步充實七三一部隊罪行證據鏈,為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