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吸水」幫到手 港再添三部迎雨季

香港特區政府天文台昨日預告熱帶氣旋「楊柳」今晨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將發出一號戒備信號,未來一星期均有驟雨。近年極端天氣頻繁,香港早前8天內4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為應對極端天氣及水浸災害,特區政府渠務署積極引入新科技,包括今年先後採購6部「龍吸水」及「小禹」系列的強力排水機械人,它們已在今年雨季累計出動約500小時,並於多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發揮顯著功效,大幅縮短清理水浸的時間。各款水浸個案機械人的每小時排水量高達500至800立方米,較緊急應變隊伍使用的手提水泵高出至少十倍,僅需半小時便能完成任務,渠務署遂斥資300萬元再添置三部「龍吸水」,預計本周內付運到港,應對極端天氣帶給香港的挑戰。

渠務署新界北總工程師盧秋玲昨日表示,該署今年初引入「小禹一號」、「小禹二號」、「小禹三號」,以及一部「龍吸水」4部強力排水機械人,其中「小禹一號」可水陸兩用。該署於上月再添置兩部「龍吸水」,它們剛好在本月4日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前夕抵港,並立即投入救災工作。

盧秋玲指出,渠務署會在惡劣天氣時調派緊急應變隊伍處理水浸求助個案,並視乎現場環境與水浸情況派出強力排水機械人,「例如在上月29日派出『龍吸水』前往柴灣環翠停車場處理水浸個案,到達後半小時內已完成清理積水,當天『小禹一號』及『小禹二號』也有到場處理柴灣迴旋處及柴灣道近慈幼學校的水浸個案。」

另外,上周一及二(4日及5日)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渠務署共錄得30宗水浸個案,其間強力排水機械人出動超過十次,單是「龍吸水」已有十次,支援多個受影響地方,包括將軍澳敬賢里停車場、瑪麗醫院、觀塘工業中心地下停車場及金鐘道等。以上周瑪麗醫院水浸個案為例,渠務署當日早上9時半接獲求助,隨即調派緊急應變小隊於半小時內到達現場。由於水浸會影響急症室服務,渠務署遂安排「龍吸水」於早上10時半到場,迅速於半小時內完成清理。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卓宗介紹,強力排水機械人採用一體化設計,內置水泵、發動機及控制系統,「相比傳統排水設備,這些排水機械人體積小及機動性高,出動時會由經過訓練的人員操作,並將吸走的水排放到附近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統、河流及大海。」

他指出,目前已有逾30名人員完成相關訓練,未來將持續培訓更多人手。惟降雨具有隨機性,水浸事故的發生地點難以預測,因此渠務署將「龍吸水」等資源分散部署於全港各區的行動基地,以便在接獲求助後盡快趕赴現場處理水浸問題。

被問到機械人與人手排水的效率分別時,陳卓宗指每次水浸原因及情況各異,難以一概而論。若以排水量計算,緊急應變隊伍使用的手提水泵每小時排水量約為數十立方米,「龍吸水」的每小時排水量則高達800立方米。

同時,「龍吸水」排水量設有十個調節級別,即使最低級別亦能達到最高排水量的四成,人員可根據現場狀況,例如排水渠現有的雨水流量等,逐步提升排水量級別,以最有效方式清理積水。至於「小禹」系列排水機械人,「小禹一號」每小時最高排水量700立方米,「小禹二號」及「小禹三號」每小時最高排水量則為50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