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事實和數字説好香港故事

良辰/自由撰稿人

當恒生指數以凌厲之姿攀升,當駐港企業數量即將突破萬家門檻,當全球獨角獸企業爭相在香港布局——這難道不正是香港營商環境全面向好的最強註腳?特區政府繼2021年後再次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以鐵一般的事實與數據,向世界宣告:香港,這座東方之珠,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穩健的步伐,書寫着新時代的發展傳奇!
數字不會說謊,香港的吸引力是在與日俱增。報告顯示,2024年有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數量激增10%,總數逼近一萬家;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近4700家的規模創下歷史新高。更令人振奮的是,引資辦成立短短兩年多,已吸引84家重點企業落戶,總投資額高達500億港元,創造兩萬個就業崗位——這難道不是對「香港吸引力下降」謬論的有力回擊?當全球資本用真金白銀投票時,誰還能否認香港的獨特優勢?
金融市場的脈動,不正是香港活力的最佳證明嗎? 恒生指數去年飆升18%,今年再漲25%,上半年日均成交額激增120%至2400億港元!新股市場更是火熱,52隻新股上市,集資額同比暴增6倍。當全球投資者爭相湧入香港股市時,那些質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聲音,難道不覺得臉紅嗎?更遑論香港資產管理規模突破35萬億港元,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將香港競爭力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三——這些數字,難道還不足以讓世界對香港刮目相看?
「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豈是某些勢力可以抹殺的? 在中央堅定支持下,香港不僅保持了普通法制度和自由港地位,更有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重建安全穩定的環境。法治指數全球第23位、「廉潔」得分全球第十、連續多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些國際權威排名,難道不正是對香港營商環境最有力的背書?當某些勢力妄圖用謊言詆毀香港時,這些鐵一般的事實,還不足夠讓他們閉嘴嗎?
全球人才與企業,正在用腳投票選擇香港。 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收到近50萬宗申請,其中33萬宗獲批,22萬人已抵港——這正是對「香港人才流失」論調的最徹底反駁。更令人振奮的是,引資辦吸引的重點企業中,不乏市值百億的創新科技巨頭,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是前沿技術與全球網絡。當這些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引進來、走出去」的樞紐時,難道還有人懷疑香港的未來?
面對國際變局,香港的應對可謂從容不迫。 特區政府未雨綢繆,推出七大舉措應對關稅戰: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到深化國際合作,從推動產業升級到發展科創中心,從吸引外資到支援業界——這一系列組合拳,難道不展現出香港政府的遠見與魄力?當某些經濟體在保護主義泥潭中掙扎時,香港卻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這也稱得上是對「逆全球化」潮流的最有力回應了。
八大中心的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從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到航空樞紐、創新科技、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再到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正以「傳統優勢+新興動能」的雙輪驅動,構建多元化經濟體系。當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二,當香港初創企業數量十年增長近五倍,當綠色金融、數字經濟等新領域蓬勃興起——這些成就,難道不證明香港的發展空間無比廣闊?
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機遇只會眷顧奮進者。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搶人才、搶企業、搶機遇,可謂時不我待、分秒必爭。特區政府以這份沉甸甸的營商環境報告,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香港,已經做好準備,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優質的服務、更高效的治理,迎接全球投資者與人才!那些還在觀望的人,難道要錯過這趟高速發展的列車嗎?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