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西醫協作續擴展 將增中醫優勢病種

醫管局2014年起分階段以先導計劃形式推行中西醫協作服務,其後於2023年初把中風、癌症紓緩、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3個先導項目恒常化,並進一步擴展服務,以涵蓋更多病種及醫院服務點,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中醫)黃巧雲日前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中西醫協作服務已新增癌症、呼吸科及膝骨關節炎治療3個先導計劃,指定醫院服務點亦由2023年首季8間醫院共8個服務點,增至今年首季涵蓋26間醫院合共65個服務點。她指出,醫管局會依據《中醫藥發展藍圖》全面配合香港中醫藥發展,中西醫協作服務會持續擴大包括增加更多中醫優勢病種,例如長者身體機能衰退而引發的各類疾病及慢性病,以紓緩醫療體系壓力。
黃巧雲介紹指出,醫管局去年4月首次在靈實醫院開展呼吸科治療先導項目,服務對象為18歲或以上的合資格住院並診斷為患有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病人,再由中西醫團隊評估其臨床情況,病人可自願參與,每次治療收費為120元(不包括一般公立醫院服務收費) 。
靈實醫院副行政總監/內科部門主管黃慧賢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約有120人參與先導項目,他們的年齡介乎38歲至96歲,普遍滿意療效。她指出,中西醫合作必須確保中西藥相互作用的安全性,醫院遂建立一個由中西醫專家、藥理學專家及毒理學專家組成的小組,負責檢視臨床方案中的中藥安全應用,並就中西藥相互作用等方面,制訂相關臨時指引予中西醫團隊參考,「在用藥時大家會參考這個指引,如果有中西藥相沖,醫生會特別留意,或者不用該種藥物。」
靈實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西貢區)註冊中醫師田晶引述一名65歲、患有支氣管擴張的女病人參與計劃的成效。該病人入院時因黃膿痰增多診斷為肺炎,醫生遂處方抗生素並轉介至物理治療,病人病情改善,但痰問題持續,而且服用安眠藥後睡眠質素仍欠佳,中醫診斷為肝鬱脾虛,氣血不足,在接受中西醫協作治療及服用中藥後減少痰量,脾胃功能好轉,氣血、睡眠情況有明顯改善,不久後康復出院。
田晶指出,住院病人症狀嚴重、病情複雜,多見氣喘、胸悶、咯血等重症,中醫優勢是通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判斷病人情況,採用中藥或針灸改善病情,減輕病人咳痰等呼吸道症狀,提升正氣和免疫力,以及緩解西藥帶來的腸胃不適等症狀。
黃巧雲補充,目前除了靈實醫院外,九龍醫院、律敦治醫院及葛量洪醫院亦提供呼吸科中西醫協作服務,醫管局會繼續累積經驗,把中西醫協作服務進一步擴展,包括探討可涵蓋至更多中醫優勢病種,以及推廣至更多醫院,持續培育人才,「希望能提升中西醫合作能力,提升治療效果,構建香港特有中西醫協作模式及經驗,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