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魅力外交」破局霸權桎梏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 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東南亞三國作國事訪問,以「魅力外交」深化區域合作,此舉不僅是對美國單邊關稅戰的戰略回應,更標誌著全球經濟治理從霸權主導轉向多邊共治的歷史性轉折。縱觀世界近代史,霸權體系的興衰與多邊主義的崛起始終交織,而中國正以東方智慧為全球去霸權化開闢新路徑。

自16世紀西班牙、荷蘭的殖民霸權,到20世紀美蘇兩極爭霸,西方「國強必霸」的邏輯始終以擴張與對抗為核心。然而,霸權體系的脆弱性早已被歷史反覆驗證。19世紀英國主導的金本位制因「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崩潰,1970年代「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因美國單方面終止美元兌換黃金而瓦解,均暴露了霸權國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全球穩定之上的結構性缺陷。

反觀多邊主義的生命力,二戰後歐洲通過煤鋼共同體走向一體化,最終形成歐盟,以區域合作化解了歷史宿怨。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則通過經濟整合,使地區內貧困率從1970年的60%降至2020年的不足10%。這些事例證明了多邊機制能通過利益共享實現長期穩定,而非依賴單一強權的強制秩序。

習主席此次東南亞之行,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數字技術合作,本質是以平等互惠取代霸權脅迫。歷史上,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鞏固西方陣營,但其附加的政治條件埋下了依附性發展的隱患。而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則通過共建共享模式,助力東南亞建設了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標誌性項目,將區域產業鏈與全球市場無縫銜接。

這種「魅力外交」與美國的「關稅戰」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時期對全球加徵的單邊關稅導致貿易佔GDP比重驟降,引發供應鏈扭曲與滯脹風險;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卻在2024年突破1.2萬億美元,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更成為抵御外部衝擊的「穩定錨」。

全球去霸權化的核心在於打破「技術—金融—規則」的壟斷鏈條。美國近年以技術霸權遏制中國,通過出口管制、長臂管轄等手段維護優勢,卻導致其供應鏈僵化、創新動力衰退。例如,對華為的封鎖反而加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突破,2024年中國芯片自給率達70%,5G專利佔比超過40%。

與此同時,中國推動的多邊機制正重塑規則體系。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包容性投票結構替代IMF的「一票否決權」,數字貨幣跨境結算網絡削弱美元霸權慣性,這些舉措將全球經濟治理從「霸權穩定」轉向「多元共治」。

中國以「魅力外交」凝聚區域共識,以多邊合作消解單邊霸權,不僅為東南亞帶來發展紅利,更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新範式。歷史終將證明,「強而不霸」的文明型崛起,才是終結霸權陰霾的正道。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