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美博弈 中國堅守底線開創命運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啟示,在當代中美博弈中顯現出驚人的連續性。上甘嶺戰役後,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打破美軍「火海戰術」的神話,迫使美方重回談判桌。這場較量揭示了一個鐵律:在實力懸殊的對抗中,意志與底線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當代中美貿易戰中,特朗普政府試圖以關稅「極限施壓」迫使中國妥協,從2018年單方面加徵關稅到2023年戲劇性的「暫緩政策」,其策略本質與七十年前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的軍事威懾如出一轍。然而,中國今次對美國以精準的反制清單與產業鏈自主化回應,證明底線思維已融入國家戰略的骨髓。
特朗普時期的對外政策,暴露出單邊主義的內在矛盾。美國白宮近日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朝令夕改」,近日又忽然對部分國家「暫停」開徵「對等關稅」90日,政策上演「否認—反轉」鬧劇,不僅損害國家信譽,更折射出「交易式外交」的脆弱性。這種以脅迫替代合作、以短期利益綁架長期戰略的思維,恰與抗美援朝時期美軍「聖誕節攻勢」的傲慢形成呼應。歷史證明,將國際關係簡化為零和博弈的強權邏輯,最終只會侵蝕自身影響力。
有分析指,美國在關稅戰最終會導致其農業產品出口暴跌,而中國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擴大了亞太以至全球的經貿版圖。面對保護主義逆流,中國選擇以制度性話語重塑全球治理,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塑序」的轉變,體現了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戰略智慧。正如抗美援朝後中國參與日內瓦會議開啟大國外交,當今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金磚國家機制搭建合作平台,證明真正的多邊主義是不同文明共處的基礎。
從板門店談判桌到世貿組織會議廳,歷史的巨輪總在重複相似的命題:霸權主義終將陷入自我消耗的泥潭,而合作共贏才是文明存續的出路。因為真正的強大從不需要他者屈服,而是在堅守底線中開創命運與共的未來。這或許正是毛澤東那句「直到完全勝利」在21世紀的註解:勝利不在於擊敗對手,而在於超越對抗的歷史循環。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