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鄉下佬?美國錯判代價將極大

翊君/時事評論員

「向中國鄉下佬(peasants)借錢,去買那些中國鄉下佬製造出來的產品。」這番來自美國副總統萬斯的言論,
充滿了輕蔑與偏見,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暴露出美國白宮官員對全球化經濟格局的認知缺陷,更折射出其根深蒂固的優越感與戰略短視。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與當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實際地位形成鮮明反差,也揭示了美國政治精英對國際經濟現實的嚴重誤判。

美國政府近期將部分中國商品的累計關稅稅率推高至104%,並宣稱此舉旨在「重振本土製造業」,保護美國經濟。然而,這一政策邏輯建立在兩個致命錯誤之上:其一,忽視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現實;其二,高估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規律的有效性。

然而,萬斯口中的「鄉下佬」,恰恰是來自建成全球最大高鐵網絡、引領新能源汽車革命、構建數字化社會的中國。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早已顛覆傳統刻板印像:從移動支付普及度到5G技術覆蓋率,從特高壓電網到量子通信,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絕非「鄉下」一詞所能概括。美國白宮官員的輕蔑言論,本質上是將意識形態偏見凌駕於客觀事實之上,試圖通過污名化中國來掩蓋自身戰略焦慮。這種傲慢,既是對14億中國人民的不尊重,也是對全球化時代經濟互聯性的無知。

事實上,特朗普上一次執政時期所發動的對華貿易戰,已證明關稅壁壘非但未能扭轉美國制造業外流趨勢,反而導致國內通脹高企、企業成本激增。波士頓諮詢集團研究顯示,美國若強行將電子設備供應鏈遷回本土,生產成本將暴漲40%以上。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操作,如同試圖用漁網攔截江河——既攔不住水流,反而可能被激流衝毀堤岸。

面對美國關稅大棒,中國的應對已從被動接招轉向主動破局。近年中國積極完善的工業體系、推動龐大的內需市場、推進科技競爭力,構成抵御外部衝擊的「三重防護網」。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中國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的落地,更拓寬了多元化貿易通道。正如中方表態所示,若美方執意升級貿易戰,中國已備好農產品關稅反制、產業鏈合作調整、服務貿易限制等組合拳。這種底氣,源於中國經濟的深層韌性——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突破25%,對美貿易依賴度從2018年的19%降至13%,戰略回旋空間持續擴大。

歷史經驗表明,單邊保護主義終將反傷自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顯示,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代價90%由美企和消費者承擔,僅2022年就導致每個家庭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關稅戰正在瓦解美元信用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本幣結算規避制裁風險,2023年人民幣跨境支付同比激增35%。當「美國優先」演變為「美國獨行」,其全球經濟領導力的流失速度恐將超出預期。美國農場主因失去中國市場而破產、半導體企業因出口限制喪失創新動能的現實,正是這種反噬效應的鮮活注腳,付出代價極大。

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憑傲慢與偏見贏得未來。中國從以往的跟跑到今時今日的並跑乃至領跑,發展的腳步不會因外部雜音而停滯。而那些沉醉於「關稅萬能論」的美國官員和政客終將發現,他們揮動的關稅大棒,最終擊中的只會是自己賴以立足的經濟基石。在全球化的海洋中,築牆者制造的從來不是安全區,而是困住自身的孤島。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