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申遺成功!中國非遺總數達44項居世界第一

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4日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千年來,春節為中國人共享,寄託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海外傳播範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根據此前報道,「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是2024年中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唯一項目。申遺文本寫到:「春節,在中國農曆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標誌着新一年的開始。在這時,人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是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促進社區和諧。這種慶祝的過程被稱為『過年』(跨越一年)。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開始打掃房子,貼春聯和年畫,儲備糧食並準備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熬夜迎接新年。在節日期間,人們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戚、朋友和鄰居致以新年的問候。節日活動包括社區舉辦的廟會、社火和燈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一項目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多種社會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它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世界範圍內也深受人們的熱愛,在全球許多國家,春節都已擁有「官方身份」。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作為國家法定節日,每年春節當地人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諸如在牛車水倒計時迎新祈福、和家人朋友品嘗「撈魚生」等,人們通過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共度春節時光。
近年來,隨着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逐漸增大,春節的大家庭也迎來了一些「新成員」。從2017年起,春節成為全體加拿大人的共同節日。蘇里南亦於2014年正式將春節納入法定節假日之列。在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春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年2月,紐約市議會全體議員大會通過「農曆新年決議案」,正式將農曆新年定為紐約市的法定假日。9月,紐約州宣布春節為該州公立學校法定假日。此前,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全美第一個將農曆春節列為法定假日的州。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宣布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據悉,此項決定意味着,每年春節這一天,聯合國都將盡量避免安排會議活動。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表示,許多國家和地區把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着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