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打出化債組合拳 五年安排十萬億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8日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為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與此同時,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兩者合計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財政部估算未來5年累計可節約地方利息支出6,000億元左右,並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

業界評價這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化債行動。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許宏才在當日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議案提出,為便於操作、盡早發揮政策效用,新增債務限額全部安排為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2萬億元增加到35.52萬億元。議案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財政部門將按程序盡早下達分地區限額,地方政府將依法做好債券置換工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將依法做好監督工作。

「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是黨中央統籌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確保經濟財政平穩運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實際等多種因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藍佛安表示,這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3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

藍佛安稱,此次置換政策意味着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範透明管理轉變,從側重於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不過,藍佛安強調,在解決存量債務風險的同時,必須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持續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對新增隱性債務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

除增加6萬億債務限額空間外,藍佛安指,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至於化債政策對穩增長將如何發揮作用?藍佛安表示,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大、利息負擔重,不僅存在「爆雷」風險,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實施一次性大規模置換措施能發揮「一石二鳥」作用。一方面是解決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近三年密集安排8.4萬億元置換隱債,顯著降低了近幾年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規模;同時,由於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於隱性債務利率,置換後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據估算5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藍佛安表示,通過實施置換政策一是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騰出來,用於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二是將原本受制於化債壓力的政策空間騰出來,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三是將原本用於化債化險的時間精力騰出來,更多投入到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同時,還可以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藍佛安在發布會上還首次披露2023年末全國隱性債務餘額14.3萬億元,通過提高6萬億元債務限額支持化債、連續5年共安排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化債,以及「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政策,三大政策協同發力,有望令化債壓力大大減輕。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